腸病毒

腸病毒感染的高峰期已經到來!近期,因為腸病毒的關係,導致許多學校停課,醫院看診人數也暴增,許多家長都在擔心孩子的健康,特別是在學校和幼兒園等環境中。腸病毒的傳播力很強,尤其在濕熱的氣候條件下更容易擴散。臺灣作為亞熱帶地區,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的風險,尤其是5歲以下的幼童是感染重症和死亡的高風險群體。

 
傳染方式
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,主要經由腸胃道(糞-口、水或食物污染)或呼吸道(飛沫、咳嗽或打噴嚏)傳染,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,此外,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、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。在發病前數天,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,此時即有傳染力,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;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,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。
 
潛伏期
感染腸病毒後,約2到10天(平均約3到5天)會開始出現症狀。
 
症狀
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,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,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。較常見的疾病、臨床症狀如下:
1.疱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發性發燒、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,病程為4至6天。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,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。
2.手足口病: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,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,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、手指及腳趾。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,病程為7-10天。
3.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: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、蒼白、發紺、嘔吐。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,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,快速演變成心衰竭、休克、甚至死亡,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。
4.流行性肌肋痛: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,合併發燒、頭痛及短暫噁心、嘔吐和腹瀉,病程約1週。
5.急性淋巴結性咽炎:特徵為發燒、頭痛、喉嚨痛、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,持續4至14天。
6.發燒合併皮疹: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,有些會出現小水泡。
7.新生兒腸病毒感染:初期症狀包括發燒、食慾不佳、活動力下降、躁動不安、皮膚出現紅疹、腹瀉或嘔吐等,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凝血異常、心肌炎、肝炎、腦炎、新生兒敗血症。

 

簡單10招預防腸病毒,降低感染的機會:

勤洗手

1. 勤洗手:落實正確洗手5步驟:「濕、搓(至少20秒)、沖、捧、擦」。
2. 均衡飲食:多樣化攝取營養,增強免疫系統。
3. 不適就醫:生病時,應儘速就醫,請假在家多休息。
4. 清潔環境: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。
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,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,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、口罩及圍裙,並注意環境通風;一般環境消毒使用的消毒水濃度為500 ppm,即8瓶1,250 c.c.保特瓶清水加入100 c.c.漂白水;用於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為1,000 ppm,即8瓶1,250 c.c.保特瓶清水加入200 c.c.漂白水。疾管署提醒,環境、器具等於消毒水擦拭完畢後,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,才算完成消毒步驟。
5. 避免人多:流行期間,避免出入人潮擁擠,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。
6. 勿觸病者: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,尤其是孕婦、新生兒及幼童。
7. 親餵母乳:新生兒及嬰兒可多餵食母乳,以提高抵抗力。
8. 接觸防護: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應洗手,必要時務必更衣、戴口罩;除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員儘量避免接觸新生兒。
9. 注意衛生: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。
10. 清洗玩具:兒童玩具(尤其是帶毛玩具)經常清洗、消毒。
 

大人也會得腸病毒? 父母要把自身的免疫力及抵抗力提高

成人雖然免疫力較強,感染腸病毒後症狀通常較輕,但仍需警惕。父母應提高自身免疫力,避免照顧孩子時被感染或傳染給孩子。充足睡眠、適度運動、均衡飲食是增強免疫力的基礎。

以下是一些含有重要營養素的食物推薦,有助於提高免疫力:
含有蛋白質的食物:雞胸肉、豆漿、豆腐。
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:南瓜、紅蘿蔔、地瓜。
含有維生素B2的食物:深色蔬菜(菠菜、空心菜、青花菜等)。
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:芭樂、奇異果、小番茄、檸檬、蘋果。
含有維生素E的食物:杏仁、酪梨。
含有鋅的食物:牡蠣、蛤蜊、牛肉。
含有鎂的食物:堅果類(腰果、核桃、南瓜籽等)。

其他如大蒜、菇類、優酪乳、燕麥、薑黃等也是能加強提升免疫力的食物,建議均衡攝取。

 

但是現代人生活節奏忙碌,外食比例相當高,要均衡兼顧飲食來增強免疫力,確實會有一定的難度,可以適度搭配天然的養生保健食品來做補充,是一個很方便又有效率的方式喔!

 

【賴時真漢方機能茶系列】防護加倍,生活更安心

固元服寧

■ 服寧茶-防禦淨化力UP
精選百花蛇舌草、遠志等多種抵禦草本,關鍵時刻,加強防護,淨化升級,促進新陳代謝,幫助體內環保!
■ 固元茶-提升養護力
嚴選上品刺五加、魚腥草、黃耆、黨參等藥材複方搭配,滋養強身,補精固元,一路過關!
 

面對現代五花八門且病毒不斷在升級的疾病,都要保有中醫「治未病」觀念,日常生活做好養生保健,把體質調整好,就不怕病毒來侵擾。兩千多年前,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出「上醫治未病,中醫治欲病,下醫治已病」,說明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,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。

 

請當自己和孩子的上醫,做好未病先防,平常做好衛生保健,就能降低感染機會,遠離腸病毒!每天都是Health Day!也提醒各位家長,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,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麻痺肌抽躍(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)、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,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。 

腸病毒

(註:資料參考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)

 

如果喜歡這次的內容,歡迎追蹤賴時真的各個社群平台,參與討論、留言分享,一起打造熱鬧有趣的養生大家庭!點擊以下圖片或連結,立即追蹤賴時真!

賴時真社群連結

-賴時真FaceBook粉絲專頁: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SJHerb/

-賴時真Instagram: 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lsjherb_official/

-賴時真LINE: https://lin.ee/poMgZs8

-賴時真Youtube: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EZC1cv4woFbL5ZJsHc6qRA

-賴時真Tiktok:https://www.tiktok.com/@laishijen (賴時真小影片)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②https://www.tiktok.com/@dr.zhenglaishijen (中醫博士上課囉!)